揭秘,家柳螺蛳粉如何走上网红之路!

2021-08-09

2020年对于螺蛳粉来说,绝对是火热的一年!

具有独特味道的地方小吃——柳州螺蛳粉受到不少人的欢迎,上热搜、进直播间。双十一期间更是打败各路零食,进入最受欢迎的十大零食榜单!


1.webp.jpg

柳州螺蛳粉


11月4日,《光明日报》刊发评论《螺蛳粉输出的也是中华饮食文化》。评论引述称:网友评选出中国对外输出的“新四大文化”:螺蛳粉、广场舞、中国网文、网购中国商品,其中螺蛳粉排名榜首。


2.png

《光明日报》11月4日10版评论


一碗小小的螺蛳粉,风靡中国,走俏世界,别具特色的文化景观,何尝不是一桩美事?


3.webp.jpg


你知道螺蛳粉在爆火之前,在这条通向“网红之路”走了多久,有多少人为此奉献了自己的心血?而在螺蛳粉走出去的过程中,柳州人又是如何运用柳州的“工业基因”,给螺蛳粉装上了翅膀的呢?



《南国今报》11月4日03版


11月4日,《南国今报》在03版上刊登了《看,这就是螺蛳粉火起来之路》这篇文章。介绍了柳州预包装螺蛳粉的诞生、兴起、进阶之路,也介绍了家柳品牌作为预包装螺蛳粉的“元老”,如何默默坚守,走出自己的风采。



家柳工厂生产车间


家柳,全国首个预包装螺蛳粉品牌。

从1999年到2020年,在预包装螺蛳粉这条“花路”上走了20年。见证了从单打独斗到高手林立的时代,也见证了预包装螺蛳粉从无人问津的黯淡时光到风靡世界的高光时代。



广西家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家柳,寓意“家乡柳州——让游子吃上家乡味道”。十多年来,家柳陪伴游子跑遍大江南北、五湖四海,让无数游子吃上了家乡味道——柳州螺蛳粉。




袋装螺蛳粉“鼻祖”诞生在菜市

       早些时候,螺蛳粉就只是个街头食品,最多打个包回家吃,像现在这样以预包装的袋装食品形式风行全国乃至世界,在那时候是无法想象的——那时候大家只知道袋装方便面。据记者调查,整个柳州乃至广西,最早把螺蛳粉做成袋装的,是柳州一位叫吴文夏的老伯带着老伴一起搞的一个小厂。

       吴文夏在上世纪90年代初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借助方便面的灵感,做出了首款袋装螺蛳粉。他在柳州北雀路上一个菜市场里,租下一栋民房——不起眼的二层楼,请了十多个工人,经过一番努力,将向来只有鲜食的螺蛳粉,做成了可冲泡的方便食品,开水冲泡5分钟即可食用。1992年,吴伯为自己的产品注册了商标——家柳。家柳成为柳州历史上第一个预包装螺蛳粉品牌。


第一代柳州袋装螺蛳粉


谭雪昌那时候是家柳螺蛳粉的经销商,经常到吴文夏厂里进货。她记得当初的产品,米粉只有100克,粉丝很细,料包很简单,只有一包酸笋,一包辣油,还有一个以盐为主的调料包。“当时生产是比较落后的,很多工序都要靠手工完成。特别是酸笋,装入袋子以后,还要靠人往袋里加一勺酸水后再封口,要不然那个酸笋容易变质。”其实这米粉泡好后,只是依稀有点螺蛳粉的影子而已。但在那个方便面一统天下的年代,这样的方便螺蛳粉也是聊胜于无。



家柳工厂生产车间


接受它的人并不多,销量低,产量也低,一天一个工人最多能做200包左右;大部分环节手工操作,小部分机器完成;保质期只有一个月。这就注定了产品根本走不了太远,除了供应本地,最多销到南宁、宾阳等地,都没办法走出广西。

在十几年的时间里,这袋装螺蛳粉一直不温不火,每年的销售额只有区区几十万元。

2008年,吴家老两口年纪大了,干不动了。他们的儿女不愿接班。老两口决定关掉工厂,回家养老。谭雪昌和家人商量后,筹措了几十万元的资金,盘下了这间工厂。“家柳,就是家乡柳州的意思,外面的人,只要有了这个味道,就能想起家乡,我们怎么样也要坚持下去。”她说。

因利润微薄,销量有限,直到2014年,柳州依然看不到第二家企业生产袋装螺蛳粉。


广西家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袋装螺蛳粉的进化之路

柳州螺蛳粉协会会长倪铫阳告诉记者,在他眼中柳州的袋装螺蛳粉到目前为止有过4次革命。其中包括干米粉的形态变化,然后是保质期的延长,接着是口感的提升,再就是产品食用烹煮方式的调整和丰富……每一次都凝聚着业内无数人的心血。




家柳工厂生产车间


保质期是决定螺蛳粉能够走多远的关键因素。家柳曾经尝试过将酸笋绞碎后包装,这样总体保质期可延长至6个月,但是口感却略有下降。

谭雪昌和团队经过反复实践和对比,最终决定还原酸笋形态,独立包装,增加了酸豆角包,又将调味的粉包改良为酱包,将主料螺蛳加上大骨等其他配料精心熬煮,熬成香浓的酱汁,浓缩灌装,冲泡后的口感还原度比粉包好太多了。

为了熬出一锅完美的螺蛳酱,谭雪昌跑遍三江融水,到处寻找个大、肉厚的石螺,来保证基础的鲜味。同时,为找到最佳制作方法,她拉着闺蜜吃遍柳州,回家细细琢磨,反复试验。“有时候,会一口气煮5锅,同时摆在桌子上做对比。朋友来都吓到了。”她笑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找到了熬煮螺蛳的最佳配方。经过多次改良,后来泡出来的米粉,口感更接近现煮的螺蛳粉,客人吃后反应惊喜。随后,家柳米粉也从只可以冲泡的细粉向需要水煮的粗粉拓展。


家柳螺蛳粉


袋装螺蛳粉走出寂寞

袋装螺蛳粉自面世以来,走过了20多年的寂寞旅程,2014年前,柳州袋装螺蛳粉的旗子就只有家柳一家孤独地撑着。2015年才有一些品牌加入了这个行列,但有的企业没能熬过漫长的培育期,倒在了前行的路上。

谭雪昌记得,自己当初代理经销家柳螺蛳粉时,带着产品到各地推广,可根本推不动。偶尔有卖场进了货,但是销量简直可以忽略不计。直到2014年,销量开始有了新的突破。

也是2014年开始,有人开始尝试在网上销售袋装螺蛳粉。那时候,袋装螺蛳粉都还是简易包装,没有现在这样的真空包装,但是改变从那时开始显现。

柳州市政府决定扶持这个行业的发展,线上线下同时开展推广。线下,2015年的时候,特意组织了家柳等几家螺蛳粉企业,以北京为首站,开启了特产行销全国推广的模式。线上,又组织了相关部门和螺蛳粉行业有关企业,奔赴杭州与淘宝天猫接洽合作。倪铫阳记得,他和伙伴们怀着火热的心前去。谁知道人家根本没瞧上这个小地方的“小”产品,大家失望而归。

到2018年,天猫的相关主管主动来到柳州谈合作,此时的预包装螺蛳粉早已成为一匹黑马,引人注目。柳州政府抓住时机进行产业引导,并出台许多扶持政策,鼓励大家开厂。

“从最开始的不被大众认识,到后来的认识、被接受、爱上螺蛳粉。一路上的坚持,个中艰辛,值得了!”谭雪昌感慨。


家柳螺蛳粉产品


螺蛳粉乘上“工业快车”

不断完善的螺蛳粉,通过自身的魅力开始征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当销售上涨的需求摆在眼前,怎么提高袋装螺蛳粉的生产能力又摆在了大家的面前。

一直坚持生产袋装螺蛳粉的谭雪昌说,她接手家柳后,将工厂迁到了柳江工业开发区,和自家原来的食品加工厂合在一处,生产面积从原先的300多平方米达到了2万平方米。但是当时的设备并没有完全针对袋装螺蛳粉设计。谭雪昌在外地走访多家设备厂,寻找合适生产螺蛳粉的设备,最终在汕头联系上了一个厂家,同意改良设备。而料包、油包的生产也实现了机械化,不再是手工包装,同时还增加了一台微波杀菌设备。至此,家柳实现了半自动化生产。不过,当时没有生产标准,生产环境也很简陋。


家柳工厂研发实验室


为了推动螺蛳粉产业发展,柳州市出台了相应的激励政策,从资金、场地、人员等方面扶持行业发展,很多螺蛳粉从业者加入到生产袋装螺蛳粉的行列。

在柳州市河西工业园的螺蛳粉生产厂房内,记者看到,有尺寸庞大的熬煮汤料的大锅,有生产酸笋、酸豆角、花生等料包的生产线,每条生产线通过传送带,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打好包的配料……这些生产场景不禁让人联想到汽车、钢铁工业化的生产线,柳州人就这样将工业化的思想,运用到了螺蛳粉行业当中。

相比2014年前只有家柳一枝“独苗”,到2020年10月,柳州全市预包装螺蛳粉注册登记企业已达86家、品牌300多个,日均销量超过200多万袋。


家柳品牌螺蛳粉


网络助推成就“新网红”

其实,螺蛳粉产业的突然壮大,有一个特殊的团体立功不小——微商。2014年以后,在柳州人的朋友圈里,很多人不约而同卖起了螺蛳粉。

倪铫阳笑道:“那时候,光是我那里一天就有七八十个微商来进货。”这些微商其实大多数都是兼职的,在朋友圈里卖螺蛳粉其实就是赚点零花钱。可能是熟人之间的信任,他们的销售文案也很有个性,结果销量出人意料,有的人一天就能卖出去一两百包。

90后小刘就是其中之一。她本来是将螺蛳粉作为土特产寄给远方的朋友。结果对方吃了以后,纷纷要求“代购”,于是她顺势做起了微商,不料竟然卖得风生水起。“我朋友圈应该有1000个陌生人是因为买螺蛳粉来找我的。我现在几个月都不会在朋友圈发螺蛳粉广告,但依然隔两天就会有人找我下单。”


家柳自热螺蛳粉


柳州的螺蛳粉因朋友圈获益,让很多人始料不及。而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不少行业带来的重创,但袋装螺蛳粉行业却相反。疫情期间和螺蛳粉有关的话题多次冲上热搜,一条“螺蛳粉到底什么时候发货”竟然多次冲到榜首,以致如今卖螺蛳粉的网店多达1.4万多家。

倪铫阳认为这并非偶然。“螺蛳粉本身是一个健康食品,非油炸的;第二,它的特点是咸、鲜、酸、辣、烫,让人很容易增加食欲。疫情出现后,很多人宅家,可能其中一个人在吃这个,旁边的可能会试着也吃一下,结果一试就上瘾了”。

踏上快车道的袋装螺蛳粉,其发展速度也令人仰视——从最初的一天生产几百包,到如今每天有350万包螺蛳粉发往世界各地,从区区20人的小厂到现在超过25万人靠此谋生。袋装螺蛳粉的销售额,2015年为5亿元,2016年是6亿元,2017年是30亿元,2018年是45亿元,2019年是62.5亿元,全产业链超过了135亿元,预计2020年即将突破双百亿。

什么叫“跨越式发展”?这就是!


《南国今报》(2020年11月4日03版)

作者 | 今报记者巴方 策划统筹岑琴

编辑 | 陈文燕



分享